今天终于完整地欣赏了莫扎特的《安魂曲》,再次被震撼了。
回想第一次接触莫扎特,还是在很多年前工厂的“闭路电视”上,其实就是厂里找来一些录像带放在厂区的电视内网上看。其中一部就是《莫扎特传》。还记得我当时那种被强烈震撼的感觉,手在发抖,起了一身的鸡皮疙瘩,热泪盈眶,不能克制自己激动的心情,当晚久久不能入睡,这大概是1996年的事。
后来,有一段时间,我经常听中央广播电台有个“古典音乐欣赏”的节目,每周一次,我听到了第二个让我感动的古典音乐,贝多芬D大调小提琴与管弦乐队协奏曲,第二天我就去卖打口带的地方找这个磁带,真幸运,我找到了,当时卖打口带的老板也很喜欢音乐,他为我能买这盘小提琴协奏曲而感到非常欣慰,我们交流很长时间,那时才理解了“知音”的含义,那种回家路上的无与伦比的满足感。贝多芬的小提琴协奏曲陪伴我了相当长一段时间,乐章中的那些主题我都能跟着音乐哼唱出来,当我独自开着车在高速公路上,把声音开到足以压过汽车的噪声,我手舞足蹈,跟着音乐大声地附和。
一晃十几年过去了,我结婚买DVD影碟机的时候,《莫扎特传》是我第一批买的影碟,至今仍是我的最爱,他的笑声,他灵魂的音符,不断在我的脑海里闪现,尽管我连简谱都不认识,可这并不妨碍我欣赏他的音乐。后来我还买了《费加罗的婚礼》DVD歌剧,说实话,那并没有怎么吸引我,我都没有完整地看完。
最近,我又看了几遍《莫扎特传》,其中一次是陪刘震看的,忽然想到莫扎特临死前创作《安魂曲》的那些情节,想到了那位向莫扎特索曲的备受争议的黑衣人……有一种说法是这样的:这位“黑衣人”的身份已经昭然若揭,他叫莱特杰普,全权代表弗兰茨·冯·瓦尔泽格伯爵,伯爵据说颇通音律且喜欢附庸风雅,常常出钱购买别人作品然后填上自己的名字以图流芳百世,1791年2月份伯爵夫人不幸去世,悲痛之余伯爵想到应当有一部作品在亡妻一周年时演出,于是他如法炮制请邻居(或者仆人)莱特杰普跑腿向莫扎特约稿,不管怎样他总算如愿以偿地在历史上留下了姓名,现在我们知道如果没有这个虚伪的贵族拍脑袋的馊主意莫扎特也许不会那么早早的死去。莫扎特当时的身体情况非常糟糕,病中的人容易产生宿命感或是许多健康人所不理解的怪念头,莫扎特有一种不祥的预感,那黑衣人就是索命的冥间使者,而《安魂曲》将是自己的临终绝笔。莫扎特曾经询问过黑衣人他所代表的委托人到底是谁?莱特杰普警告莫扎特不要乱打听,因为那位委托人不愿暴露自己的身份,这无法理解的解释当然令莫扎特更加过敏,于他加倍相信这神秘的使者来自冥冥之中。
不管怎样,我下载了三个版本的莫扎特《安魂曲》,都是APE无损压缩格式,比较之后留了两个版本作为收藏:一部是卡拉扬指挥的,一部是 Karl Bohm 1971年录制的经典版本,都不错,各有特色。
怀念莫扎特,怀念不朽的《安魂曲》。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