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寅恪 - 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
因为春节期间需要去洛阳的岳父岳母家小住几日,因此带了陈寅恪的《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闲来无事,每日看上几段,并记下了一些笔记,因为三国至晋的章节之前已经看过,所以这次就直接从南北朝的社会状况开始读起。
夫为邦者,患不在贫而在不公,忧不在寡而在不安。
戎狄乱华,直接引起“戎狄乱华”的,是由罢州郡武备、封建诸王而酿成的八王之乱。
五胡指:匈奴、羯、鲜卑、氐、羌。
羯人,或叫“赭羯人”(月氏人)。特征:深目、高鼻、多须(中亚人种族特征),其性勇烈、视死如归。赭,红褐色,与其种族服装的颜色相同。因其生性残忍,其种族最后被汉人报复所灭。
氐人,姓氏近似汉人,大多通晓汉语、氐语。民族特征:编发、衣尚青降。多从事农业、畜牧业、纺织业。善织布、能耕田,类似当代的西南诸族(服装颜色与苗人近似)。
鲜卑,拓跋氏(有史料记载为“秃发氏”),种族复杂,西部尤重。鲜卑一词包含的胡人种类不知有多少(辽东鲜卑有匈奴余种十余万落之多,西部鲜卑杂有大胡、丁令、西羌等)。种族特点:赤须、皙面、绿瞳(鲜卑所据地区广大,种类本极复杂,故非所有鲜卑具有以上特征)。鲜卑血统复杂、居所变化无常,故种族命名实按地区划分,各地以主要种族部落名称来命名整个地区的种族。
胡汉分治,如前赵,首领兼单于、皇帝与一身,胡与汉、部落与编户分开治理。胡族部落系统用于打仗,汉族编户系统用于耕织。
迁徙,是南北朝最大的特点,不徙有事发生,徙则有大事发生,南北朝无一大事不与迁徙有关。胡族统治者一般都将征服的各族居民迁往政治中心,以便役使,而其政权一旦失控或灭亡,被迁徙者往往又会回迁,这一往一返,影响极大。如:石虎(羯人,后赵帝)末年,后赵大乱,“青、雍、幽、荆州徙户及诸氐、羌、胡、蛮数百余万,各还本土”。《石闵记》记载回迁时“道路交错、互相杀掠,饥疫死亡,十有二三。诸夏纷乱,无复农者”。
坞堡,为避战乱徙民,中国北方出现了大量堡坞,汇集乡党,屯聚堡坞,据险自守,一避戎狄寇盗之难。坞,非城,城讲商业交通,坞讲自给自保。城大坞小,防夷御寇,三蜀人弃城保坞,是因为坞易守。南朝“父母在而兄弟异计”、“父子殊产”者多,而北朝则重同姓、宗法,原因就是坞以乡党为单位,以宗族为基础。“千人聚而不以一人为主,不散则乱”,因此坞主由大家推荐产生,负责生产、防御等各项指挥。
东晋元帝(司马睿),宰相王导。“元帝始过江,谓顾骠骑曰:‘寄人国土,心常怀惭’”。王导始终致力于笼络吴人,协调关系。由于北来流民日益增多,求田问舍,与南方士族时有摩擦冲突,元帝、王导在晋陵丹阳之京口里建立侨郡县,其目的不仅在安插流人,而且是有意识的使流人避开吴人势力强大的义兴等郡,不致侵犯吴人利益,引起冲突。
4 条评论:
魏晋风流令人向往啊,其政治斗争可作为样板,《世说新语》更是无人可超越。不知道你看的书能不能从网上下载到
不知道能不能下载到。
我一直对南北朝的各民族融合比较感兴趣,也许每一个汉人身上都或多或少流着所谓“异族”的血液。
要说民族这个问题,我也很感兴趣。譬如吧我听说纯种的汉族是没有狐臭的,体毛也不是很长,可是我的腿毛飘飘,我想我可能不是纯种的汉族人。
据说全球都是这个规律,就是从北方来的民族向南方扩张。黄帝族 最初也是从北方来的。看南北朝的历史好象北方的汉族人都跑到南方来了,至少民族融合的很厉害,到了宋朝也差不多,北方的好多民族现在都没有了,鲜卑,现在也融合在汉族里了吧?听说鲜卑的女人皮肤都很白,到大街上看看吧!
是啊,没错,历史上有好几次大规模的汉人南迁,大部分都是被融合过的汉人,并且南迁后又与南方的诸夷相融合,比如,很明显,有些广东人长得跟南亚人就很接近。
南北朝后期,北方的各族已经很难用血系和种族特征进行区别了,陈寅恪认为当时的应该用种族的文化倾向进行划分,说汉语、接受汉文化的就被称为汉人。
说个比较有意思的现象,我们家住在黄河南岸,我姥姥的娘家就是黄河北岸的,即使都是河南人,两岸的风俗和文化差别还是很大,比如南岸重男轻女很明显,北岸女孩当家比较普遍,女孩在兄弟姐妹中相比较我们这边要更受重视,在北岸的城市的建筑工地上经常见女民工在跟男人干一样的活,而我们这边就极少见到。这说明,文化的融合从来没有停止过。
比如,秦统一六国,之前大家的差异是很大的,统一之后呢,大家都是汉人,更早的炎黄、商周都是如此……
发表评论